在亚马逊运营里,断货和库存积压是很多卖家的 “心头大患”—— 断货会让辛苦做起来的 Listing 权重暴跌、排名下滑,之前投的广告和运营成本全白费;库存积压又会产生高额长期仓储费,占用资金周转,甚至拖垮整个账号。8月21日的直播里,我跟大家详细聊了 “30-60-90 备货原则”,这是我结合多年实战经验总结的方法,不管你是新卖家还是有经验的老卖家,把这个原则用明白,就能少走很多备货的弯路。
一、30-60-90 原则是什么?
很多人一听到 “30-60-90”,就觉得是要一次性备 90 天的货,担心资金被占压,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个原则的核心是 “分三层建立库存缓冲”,每一个 “30 天” 对应不同的库存形态,既防断货,又能灵活调整,咱们逐一拆解。
第一层:FBA 仓30天库存 —— 运营的“生存底线”
第一个30天,指的是FBA 仓库里现有的可售库存。必须能支撑当前至少30天的销量。举个例子,要是你的产品一天能出50单,那 FBA 仓里至少得有1500件货(50 单/天 ×30天)。
为什么要卡 30 天这个数?因为亚马逊 FBA 入仓不是 “当天发货当天就能卖”,中间要经历物流运输、清关、亚马逊签收上架等环节,万一遇到快船延误、港口拥堵,或者旺季入仓效率变慢,少了这 30 天的缓冲,很容易断货。
之前有个做户外用品的学员,他的登山杖 FBA 库存只够撑 20 天,结果美西港口一堵,新货晚到 10 天,Listing 直接从BSR前50掉到200 名开外,后来花了两倍广告钱,用了半个多月才把排名拉回来,光这波损失就超2万美金。
所以大家每天一定要做一件事:打开亚马逊后台 “库存规划” 工具,看 FBA 库存的可售天数,一旦低于 35 天,就赶紧启动下一批货的发货流程 —— 多留5天,是为了应对数据延迟,别等库存见底了才着急。
第二层:在途 30 天库存 —— 补上“物流时间差”
第二个30天,是已经发货、还没入仓的在途库存。这部分库存要能覆盖 “发货→清关→亚马逊签收→上架” 的全流程时间。一般来说,快船(比如美森快船)大概20天能到港,但清关加上亚马逊上架,至少得再留10天,算下来正好30天;要是走慢船,或者赶上黑五、圣诞这种旺季,还得把缓冲期延长到 35-40 天。
我在直播里常说,很多中小卖家栽就栽在 “只看 FBA 库存,不管在途货”。
有个做3C产品的学员,FBA库存快卖完了才发货,结果旺季清关变慢,在途货晚到 10天,这期间日销从80单掉到15单,广告ACoS从40%飙到95%,本来能赚的钱全亏在广告里了。
这里给大家一个实操建议:用 Excel 或者第三方工具做个 “在途库存追踪表”,把每批货的发货日期、物流方式、预计入仓时间都记下来。一旦发现在途库存能支撑的天数低于25天,就赶紧跟供应商对接下一批货,别等在途货快到了才着急。
第三层:自有/供应商 30 天库存 —— 应对“供应链变数”
第三个30天,是你自己仓库里,或者供应商仓库里的备用库存,这一层主要是解决 “供应商交期” 的问题。不是所有产品都能当天下单当天发货,有些定制化产品,比如水晶挂件、非标灯饰,供应商交期可能要 30-45天;就算是标准品,遇到供应商产能紧张,也可能拖个十几天。
之前有个做水晶摆件的学员,他那个产品供应商交期要25天,结果他没留备用库存,等FBA和在途库存快卖完了才下单,供应商那边还没生产好,直接断货 8 天,Listing 权重掉得一塌糊涂。所以这30天备用库存,就是给供应链留的 “缓冲垫”。
当然如果你的供应商交期比较短(比如7天以内),也不用自己囤货,就跟供应商约定 “72 小时内发货”,把他们的仓库当成你的 “临时备用仓”,这样既不占用你的资金,又能保证随时能补货。
二、为什么必须守好 30-60-90 原则?
可能有人会问:“魏老师,我凭经验备货也没出大问题,为什么非要按 30-60-90 来?” 其实这个原则不是 “教条”,是基于亚马逊运营规律总结的,背后有 3 个核心逻辑,帮你躲开看不见的坑。
1. 断货对 Listing 的伤害,比你想的更严重!
我在孵化营课程里跟学员强调过:“亚马逊算法对断货的惩罚是即时且严厉的 —— 断货1天,Listing 权重可能掉 10%;断货7天,权重能掉 50%,而且恢复周期是断货周期的 2-3 倍。”
之前有个做家居产品的卖家,断货5天,恢复供货后,就算把广告预算翻倍,排名也花了 14 天才回来,期间损失的利润不说,之前积累的自然流量也丢了不少。而那些严格按 30-60-90 备货的卖家,几乎不会出现超过3天的断货,Listing 权重一直稳在头部,自然单也越来越多。
2. 平衡资金效率,别让库存压垮你
很多人担心 “备这么多货,资金会被占死”,其实 30-60-90 是 “分批次备货”,不是让你一次性砸钱。比如你 FBA 有30天库存,在途有30天,第三层备用库存还在供应商那里,不用提前付全款 —— 等你看到 FBA 库存快到警戒线了,再让供应商发货,资金周转压力小很多。
而且我在运营团队里定了个规矩:所有入仓的库存,必须在 3 个月内卖完,超过 3 个月的,每个月按货值的 10% 折旧。为什么这么做?
就是倒逼运营团队提升动销率,别让货在仓库里躺成 “死库存”。有个学员之前有批货放了 4 个月,光长期仓储费就超过了货值,最后只能亏本清货,要是早按这个规矩来,根本不会亏这么多。
3. 亚马逊的 “不可控变量” 太多,得提前留后手
做亚马逊,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变数是什么:物流突然延误、清关出问题、旺季入仓慢,甚至竞品突然补货抢占流量……30-60-90 原则,就是用 “可控的库存规划” 应对这些 “不可控的变数”。
比如黑五前 2 个月,亚马逊的入仓上架时效会从 5 天延长到 10 天,这时候你要是还按平时的节奏备货,肯定会断货。但按 30-60-90 来,把在途库存的缓冲期调到 35 天,提前发货,就能稳稳接住旺季的流量。
三、3个关键落地动作,让 30-60-90 不只是 “纸上谈兵”
原则讲得再透,不落地也没用。给大家 3 个我团队一直在用的实操方法,帮你把这个原则落地到位。
1. 用 “20 +竞品法则” 校准备货量
我常说:“卖家每天要做两件事:低头拉车看自己,抬头看路盯竞品。看自己 1 小时,盯竞品 7 小时。” 备货前,一定要先分析竞品 —— 筛选20家跟你 Listing 相似度 80% 以上的 Top 竞品,看他们的库存变化、价格波动、Review 增长。
比如你发现竞品突然补了 2000 件货,可能是他们预判市场需求要涨,你就可以适当多备一点;要是竞品都在降价清库存,那你就得少备货,避免跟风积压。
2. 用 “降本清单” 优化备货成本
我在孵化营里给学员发过一份 “50 项降本清单”,里面很多内容都跟备货相关。比如供应链端,跟供应商约定 “分批交货”,别一次性付全款;物流端,FBA 库存优先发快船保时效,在途库存可以搭配慢船(成本能低 30%);库存端,3 个月内卖不完的货,赶紧用 “捆绑销售”“站外促销” 清掉,别等产生长期仓储费。(要是你还没拿到这份清单,添加我们助理免费领取”FBA降本清单“,WX:13424367509)
3. 建 “备货监控表”,每天花 5 分钟更新
最后一个动作很简单,但很关键:建一个 “30-60-90 备货监控表”,每天更新 3 个数据 ——FBA 库存可售天数(低于 35 天预警)、在途库存预计入仓天数(晚于 30 天预警)、供应商备货进度(延迟 7 天以上预警)。
我团队里的运营每天都做这件事,有一次发现某款产品 FBA 库存只剩 28 天,在途货因为物流延误要晚到 5 天,赶紧让供应商提前发货,刚好接上,没断货。要是没这个表,等发现的时候就晚了。
四、给不同阶段卖家的建议:别盲目照搬,要灵活调整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30-60-90 原则不是 “一刀切”,不同阶段的卖家要灵活调整。
新卖家:优先保证 FBA30 天 + 在途 30 天,第三层库存靠供应商 “即时发货”,别压太多资金;
成熟卖家:可以把供应商备用库存调到45天,但一定要守 “3个月清货” 的规矩,别让资金沉淀;
非标品卖家:因为销量不稳定,FBA 库存可以缩到25天,在途库存延长到 35 天,应对需求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