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供应链赋能:代购或成S2b先锋

发布时间:2017-06-01 10:48:37  | 来源: 亿邦动力网  |  编辑: 亿邦动力网

前两天发了篇文章《代购也是新零售?》,文中说:“代购就像微商一样,成为每个人身边的商品获取的新入口。这也是一种新零售、新渠道。它不再是原来的中心化模式,需要消费者去某个购物中心买东西,而是分散到很多很多的小团体里面,再由一个个的小个体去发散。渗透度和效率是远远高于中心化模式的。”

志玲说:同意楼上观点。

这几天在新西兰,接触了一下当地的品牌商、代购玩家,比较直观的了解了代购群体的特点。和上述观点相似,在我看来,代购也是一种“自媒体”,他们有自己的影响圈,有自己的观点渗透力。跨境进口电商的高速发展,少不了Blackmores、Swisse等爆品的支持,而这些爆品的早期推手正是大量的代购群体。代购可以看作是一种早期的“自媒体电商”形态,它会伴随着“新零售”发展演化出来新的组织模式。(有关“自媒体”与“新零售”的想象空间,可以阅读《微信封杀淘宝客:为小程序连接新零售上位?》

在前些天的天猫智慧供应链开放日上,阿里巴巴参谋长曾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S2b。曾鸣表示,S2b是对新零售、新商业未来的创新思考(具体详见《阿里巴巴曾鸣:未来五年S2b是最有可能领先的商业模式》。

“S2b”一出,圈内褒贬不一。曾教授的模式被市场理解、消化还需要一些时间。我想说的是,中国的新零售变化,对接上全球供应链的时候,还真是需要所谓“S2b”的模式。

新零售顶个“求”,需求的求。

都在说中国的消费升级,都在说中国中产收入的人群的购买力。在奥克兰这几天参加了几场中新电商的交流活动,其中一场新西兰前总理John Key也参加了。John Key被当地商界认为是在对华贸易上的务实主义者,在他执政的时间里,中国人的消费需求极大促进了新西兰的经济发展。这其中跨境电商,不管是代购模式还是保税备货模式都占了不小的份量。

过去,来自中国的消费需求通过代购这一中介主动卖空了当地人的货架;现在,则是当地的品牌商、零售商在寻找各种贴近中国消费者的“货架”来feed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

传统的电商模式对海外的品牌商、零售商而言有点处于“新鲜有余,性感不足”的状态。而国内这两年来兴起的与社交相结合的新零售形态,形成了一批离消费者更近的“货架”,正在吸引海外品牌商、零售商的注意力。内容化电商、社群化电商、场景式零售……国内各种新零售形态创新,目的是更好的贴近消费者,更多的挖掘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是海外品牌商、零售商进军中国市场、获取庞大消费升级商机的新渠道需求。

新零售顶个“球”,全球的球。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但是把市场打开让国外的产品、技术进来,也把中国与世界的人口交往给打开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去留学、工作、生活。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去年中国成为了美国第二大外来人口输入国,仅次于与美国毗邻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在去年都传出过针对华人购房的限购政策。

生活的环境变了,但与国内的交往没有断。在社交网络时代,出现了像微信、微博、直播等等新交互方式,海外的华人群体基本保持了和国内互联网环境同频共振。社交工具已经基本完成了向海外的输出,接下来国内社交化的新零售——基于时间、空间、社群三维网格的零售触点,也将开始逆向的改变全球的供应链组织方式。

个体的力量

个体是很有创造力的群体。在新西兰的活动中,见识了代购从业者的巧手妙招。社交化的时代,更是个体与个体的连接,个体与个体的信任依赖。韩都衣舍创始人赵迎光说,互联网时代,品牌要人格化。同样,人格也会成为一种品牌,正如微信公众号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品牌。

国内这两年出台跨境电商政策以来,大量的跨境电商平台型企业兴起,为什么在这种环境下,代购依然有市场空间?我的体会是:代购个体形成了一定的人格品牌了,他们通过社交网络建立了连接,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创造了信任关系。对一批消费者来说,这样的个体比平台更“鲜活”,更有original的感觉——原滋原味,同时也有消费者追求纯正原产地产品的心理投射。

同样看国内,这两年基于社交、社群关系的商业形态也在快速发展。线下实体在做“类微商化”的尝试,比如国美plus、海尔顺逛、天虹微品等;线上新兴的社群电商、自媒体电商亦层出不穷。个体在连接中创造互动,互动增进信任,信任促进交易。好的个体,会逐渐形成螺旋式的信任上升。

 

按美国社会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的说法,由此将累积更多的“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但仅仅是个人拥有“社会资本”并不够,为什么我们会形成家族认同、公司认同、社会认同?“社会资本”需要一定的组织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组织的力量

个体有创造力,但个体缺乏公信力。很多人听到“代购”容易想到假货,听到“微商”容易想到骗局。负面容易被关注到,正面往往难以被传播。而那些正能量的个体们往往无法有效的组织起对负面的回应。于是,我们常说的,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

另一方面,零售业始终是个“商品交易”的服务业。作为个体的零售触点为了维系信任关系,一方面要放大量的精力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上,一方面也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关注商品供应链。在供应链端,个体会遇到精力和经验的瓶颈。为什么单独的个体,“代购”或“微商”倾向于做爆款?其实这是total ROI的综合考量,一方面爆款的滞销风险小,另一方面爆款需要个体投入的学习精力较少(既然是爆款,消费者的教育成本低)、行业经验的壁垒会被拉低(大家都说好就是好)。但市场能否提供源源不断的爆款?所有的爆款都适合每一个个体的辐射人群吗?……零售业不单单是爆款运输大队长,零售业更大的价值应该是发现或创造新的需求、新的商品、新的服务。

个体的创造力需要与有能力者、有经验者、有技术者的组织链条相结合。跨境电商进口方面,比如洋码头之于海外代购;国内社交化零售方面,比如云集之于社群店主;自媒体电商方面,比如SEE之于公众号;知识变现方面,比如得到之于内容创作者;产业链共享方面,比如韩都衣舍之于设中小互联网品牌……这些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曾鸣所说的S2b模式特征。

在国内的消费需求与全球供应链对接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活力型的个体和技能型的组织协同平台应该会涌现出来很多新的结合方式。组织负责经验的累积,并通过开放经验和技术的方式,赋能更多有创造力的个体。例如,新西兰最大的药房集团Green Cross通过专门的出口公司(Unichem Export)对接国内新兴的社群型电商渠道,前端零售触点也许是小型化、社群化的,但后端的产品组织、物流支撑依然是专业化的。新西兰的“澳小新”则主要面向当地的代购群体,为代购群体提供专业的产品图片、文案素材,降低代购群体获取专业资讯的门槛。

资本的力量

S2b的大S说的是供应链,Supply Chain。供应链从来都是基础设施,是大活、重活,跨境电商更是一次对全球供应链的整合,对未来的全球流通方式格局有很大影响,自然就会有很强的资金量需求。跨境电商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前端的市场教育和用户争夺逐步深入到供应链体系的重构,亟需资本方的助力来完成新一轮的圈地。

在国内资本市场,跨境电商是最近一年来特别活跃的板块,特别是国内主板上市公司频频向跨境电商企业伸出橄榄枝。百圆裤业通过持续的收购变身跨境通,并打通了进口出口双向的通道。5月12日友阿股份控股奢侈品跨境电商平台欧派亿奢惠

更多跨境电商资讯,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跨境电商赢商荟】     \

热点新闻

  • 最新
  • 推荐